2025 年 6 月 21 日,上海闵行马桥镇的棋盘上落下历史性一子 ——2007 年出生的叶长欣七段执白 160 手中盘击败张歆宇五段,以总比分 2:1 夺得第 29 届 "马桥杯" 中国围棋新人王赛冠军。这位中国围棋协会最年轻的七段棋手,与同龄对手张歆宇共同书写了中国围棋代际更替的新篇章。这场由两位 "05 后" 棋手主导的三番棋决战,不仅标志着中国围棋新生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,更预示着这个诞生过常昊、古力、范廷钰等世界冠军的赛事,正在成为培育未来围棋巨星的 "超级孵化器"。
叶长欣与张歆宇的对决堪称中国围棋青训体系的缩影。前者自 2022 年参赛以来,从首轮出局到四强再到冠军,实现了 "一年一跨越" 的蜕变;后者作为衢州本土培养的首位职业棋手,以连胜李小溪、严惜蓦等名将的战绩证明了地方青训的成果。两人在本赛阶段均以零失手姿态连闯四关,叶长欣半决赛 1/4 子逆转陈家瑞的官子功夫,张歆宇四强战锁定严惜蓦胜局的厚势把控,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棋风。这种 "硬碰硬" 的较量,恰如中国围棋协会名誉主席王汝南所言:"无论之前谁的名气更大,站上决赛舞台就是完全平等的对弈"。
新人王赛自 1994 年创办以来,已培养出 9 位世界冠军,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总数的近 1/3。常昊、古力、范廷钰等传奇棋手均从这里起步,而 2022 年夺冠的王星昊更在次年斩获倡棋杯冠军,完成从新人到顶尖高手的跨越。这种 "冠军生产线" 效应,得益于赛事科学的年龄限制改革 —— 从最初 30 岁可参赛,到如今男子 18 岁、女子 20 岁的严格门槛,迫使年轻棋手在更短周期内完成实力淬炼。正如上海棋院院长刘世振所言:"能在番棋决胜中屹立不倒,往往是通往世界之巅的前奏"。
本届赛事的另一亮点是五位女棋手闯入 32 强,严惜蓦的四强战绩延续了於之莹、周泓余等前辈的巾帼传奇。这种性别平衡的突破,源于中国围棋协会近年来推行的 "双轨制" 青训:一方面通过全国定段赛选拔天赋型选手,另一方面依托地方棋院构建 "体教融合" 培养体系。以张歆宇所在的衢州为例,当地通过 "围棋进校园" 项目,将职业棋手培养与基础教育深度结合,形成可持续的人才输送链。数据显示,近五年中国职业棋手的平均定段年龄下降 1.2 岁,05 后棋手在围甲联赛的出场率提升 40%。
开云APP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,正在重塑围棋训练范式。叶长欣在夺冠后坦言,其布局阶段的 "点三三" 创新源自对 AI 棋谱的研究。这种技术赋能在韩国棋手申真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—— 其 90% 的胜率背后,是与 AI 深度磨合的 "申工智能" 体系。但中国围棋界始终保持清醒:常昊强调 "走进去还得走出来",主张在吸收 AI 精华的同时保持人类创造力。本届决赛中,叶长欣在官子阶段的果敢逆转,正是传统围棋 "劫材计算" 与现代 AI"胜率评估" 完美结合的典范。
马桥镇与新人王赛的六年之约,开创了 "赛事 IP + 城市品牌" 的新范式。这个以 "先谋后动、中有变化" 为城市精神的古镇,将围棋赛事嵌入 "春有智慧马拉松、夏燃新人王、秋战国际网球" 的全年矩阵,带动周边文旅消费增长 35%。赛事期间举办的 "董其昌书画与围棋美学" 论坛,更将明末书画大家的 "清静从容" 之境与围棋的 "布局沉稳" 之道深度融合,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。这种 "以棋塑城" 的模式,为体育赛事的地域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。
当叶长欣在颁奖仪式上接过 "马桥杯" 时,棋盘上的黑白子已不仅仅是竞技符号,更成为中国围棋代际传承的见证。正如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常昊所言:"新人王赛是年轻棋手职业生涯的起点"。从常昊 19 岁夺冠到叶长欣 18 岁加冕,这项赛事始终在诠释着 "长江后浪推前浪" 的棋道真谛。随着 05 后棋手开始在三星杯、LG 杯等国际赛事崭露头角,中国围棋正在迎来一个 "少年强则国强" 的新时代。这场在马桥古镇上演的青春对决,或许正是下一个世界冠军王朝的序章。